
一個事關民族的問題
2014年3月,著名人口學家翟振武在權威期刊《人口研究》上發表論文稱:如果全面放開二孩,中國每年出生人口峰值將達到4995萬,總和生育率將達到4.5。作為中國最“頂尖”的人口學專家,翟振武旗幟鮮明地反對全面放開二孩。2014年7月,國家衛計委官員楊文莊在新聞發布會上也采納了翟振武的數據,認為如果全面放開二孩,將會累計多生出9000余萬人,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將會造成很大影響。可就在今年1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狠狠地打了他們的臉。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7年中國出生人口僅為1723萬人,遠低于衛計委此前預測的2100萬(中值),更不用說翟教授預測的4995萬了。
衛計委此前預測的數據原本以為全面放開二孩的頭幾年,被計劃生育壓制多年的需求將會釋放,中國的新生人口會出現一波大爆發,然而2017年的新生人口甚至比2016年還少了63萬人。這不太正常。于是我又去查了一下二孩的數據,發現2017年二孩數量比2016年增加162萬。比重首次超過一半,達到了51.2%,這就意味著一孩的數量比上一年減少了225萬。年輕一代的生育意愿正在顯著下降。更為嚴重的是,如果你去翻一下中國歷年的出生人口數據就會發現一個可怕的事實:未來十年,育齡高峰期女性數量將減少約40%。在數量下降和意愿下降的雙重影響下,真的很有可能會如梁建章預測的那樣:中國的出生人口將從2018年開始,以每年減少30萬到100萬的速度進入雪崩狀態。
二
中國的人口危機并不是沒有預兆。2000年,國家統計局的人口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當年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22。所謂的總和生育率,是指一個國家(地區)的女性,在育齡期間(國際傳統上一般以15歲至44歲或49歲為準)生育子女的平均數量。一個國家想要完成正常的世代更替,總和生育率一般不能低于2.1。1.22這個數字不僅低于歐洲發達國家,甚至比“少子化”現象嚴重的日本還要低。然而,計劃生育部門以存在大量黑戶(漏報瞞報人口)為由,強行將總和生育率上調到1.8。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當年的生育率只有1.18(其中“城市”為0.88210,“鎮”為1.15340,“鄉村”為1.43755),接近此前抽樣調查的1.22,即便考慮到存在瞞報漏報,計劃生育部門強行調高到1.8,這個數據無疑是錯得離譜!
三
比新生人口數量下降更讓人擔憂的是,中國的人口結構正在飛速進入老齡化。
根據國際通行慣例,當一個國家(地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時,即意味著這個國家(地區)處于老齡化社會。《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中國13.74億人口中,60歲及以上的老人有2.2億,占總人口比例16.1%;65歲及以上人口數1.43億人,占比10.5%。中國的老齡化程度已達到國際標準的1.5倍,更可怕的是老齡化程度還在不斷加速。2005年,IMF推演了中國1950-2050年的人口結構變化。據預測,到2050年時,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占比將超過1/3,而這一預測是基于1.8的總和生育率進行推演的。再過二三十年,滿大街都將是老年人,年輕的面孔越來越少,社會活力不斷下降。而一個更嚴峻的問題是,這一代人的養老會不會出大問題?
當然,國家政策或者配套進一步完善,養老院會是一個不錯點。但問題在于,政府自己是不創造價值的,政府能做的是政策的制定和財富的再分配。如果沒有足夠的年輕勞動力,政策怎么落地?如果沒有足夠的年輕勞動力,養老金的缺口誰來填?根據2016年社保報告,全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撫養比為2.75:1,其中廣東最高為9:1,黑龍江最低僅為1.3:1。也就是說,廣東是9個年輕人在供養1個老人,而黑龍江平均1.3人供養1個老人,對于黑龍江來說,養老的壓力已極其嚴峻,入不敷出是一個必然的結果。而這個結果比預料的要來得更快。
就在2017年12月,人社部最新的社保報告顯示,2016年黑龍江養老保險收不抵支320億,扣除2015年結余的88億,總欠賬也達到了232億元,成為全國首個養老金結余被花光的省份。除了黑龍江之外,遼寧、河北、吉林、內蒙古、湖北、青海都出現了當期養老金收不抵支的情況。政府現在的做法是通過財政預算進行轉移支付,說白了就是讓有錢的省份補貼那些血槽見底的省份。但這條路能走多遠?
一邊是轉移支付的金額大幅增長,一邊是全國性的老年人撫養比不斷下降。如果中國不能解決少子化的問題,到了2050年的時候,全國的養老撫養比可能都將變成黑龍江現在的樣子,到時候每個省都將入不敷出,那又該怎么辦?
四
政府的第一個對策就是延長退休年齡到65歲。
雖然有一些專家會跑出來說,延遲退休可以“更大程度發揮老一代人在企業中的經驗作用”,又或者是“可以提升老年人的價值感”,但無論有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延遲退休的本質不過是消減老年人的福利以減輕社會的負擔。或許你覺得這樣很殘酷。畢竟當年國家實行計劃生育的時候,喊出的口號是“計劃生育好,政府來養老”,后來這個口號變成了“計劃生育好,政府幫養老”,而到了今天這個口號變成了“養老不能靠政府”。但如果你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你會發現不過是有幸生在了最文明的時代。自2000年以來,學者在川、陜、鄂、豫交界的漢水流域中發現了大批古代的“寄死窯”(又稱“自死窯”、“老人洞”),這被認為是在生產力短缺的古代,專供60歲以上的老人自我死亡時使用的。日本也被發現有棄老的傳統。日本著名電影導演木下恵介曾于1958年拍攝過一部電影《楢山節考》,講述了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由于糧食長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歲,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這部電影播出后引起過了不小的轟動。在現在看來,這種做法簡直大逆不道,這樣的子女不配做人,但這就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經歷的一個過程。但你不要以為今天的人們就一定不會重走過去的老路。
2016年,日本橫濱一家醫院里一名88歲的老人因輸入體內的點滴被混入了洗滌劑成分而不幸死亡。隨著日本警方的進一步調查,竟發現了多起類似的案件。對此,日本電視臺還引用了一項調查數據報道:認為政府無需再為老弱提供福利的民眾有38%。日本輿論還進一步指出,老年人口的增加使日本年輕一代負擔更重,無形中對老者心生恨意,這也是日本近期“棄老、憎老”社會現象的根源所在。在經濟高速發展,資源富足的時候,人性會表現出文明友善的一面。但當一個社會的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短缺到一定程度時,人性就會露出丑惡和自私的那一面。而中國和日本不同的是,日本在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前,已經晉升為富裕國家了,而要面臨的是未富先老這樣更為殘酷的事實。如果僅僅是延遲退休就可以避免倫理危機的話,已經算是很好的結果了。而退休年齡會不會進一步延遲,這就很難說了。德國已經在討論把退休年齡延遲到70歲了,而還處于發展中國家的階段,退休年齡比德國更晚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政府的第二個對策是提高生育率。
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提出,到2020年要把總和生育率提高到1.8。然而縱觀全世界范圍內,至今沒有哪個國家在生育率大幅降低后還能漲回來,更何況中國沒有出臺任何配套性的激勵政策。隨著房價的上漲、教育成本的不斷提高,以及“多子多福”傳統思想的逐漸沒落,女性生育率能夠不再進一步降低已經是非常理想的情況了。
五
從中國的人口危機中,我想到了衍生出來的重要問題:在勞動力大幅減少,老人數量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很多的錢,孤獨終老者未來要面對的養老環境可能會比現在的公立醫院還要糟糕。現實中,即使放寬條件還是很難招到護理人員,大部分人是不愿意來這個行業的,認為這是伺候人的工作。現在發展的是醫養結合型的養老,以后的養老院全部都要求有醫療服務,這就表示需要更多有醫療專業知識的人才進入,相對的成本費用也會增加,所以往后發展養老行業的人工費真的會很高。隨著“劉易斯拐點”(人口學中的一個概念,簡單來說即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的到來,未來的人工成本將會越來越高昂。有些人會說,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這些都不是問題。但如果你了解人工智能相關的技術,你就會知道,人工智能擅長的是運算和處理數據。比如像圍棋這樣規則確定的項目,阿爾法狗可以輕松戰勝所有的人類選手。在未來的幾十年內,人工智能會取代的只是初級白領的職位,養老護理主要還是要靠人工。那么孤獨終老者會怎樣?
如果你有很多很多錢,這當然不是問題。但對于絕大多數并不富裕的人來說,這就是問題。
六
2010年,日本NHK拍攝了一部名為《無緣社會》的紀錄片。之所以拍這個題材,是因為日本出現了大量警察都查不出姓名的不明尸體。他們把無人收尸的死法稱為“無緣死” 。紀錄片《無緣社會》
NHK對全國共1783家公共團體進行了調查,直到那些由地方公共團體自行火化與埋葬的數字被統計出來。而統計的結果,叫人觸目驚心。僅僅是一年時間,日本有三萬兩千人“無緣”死去,他們大多是單身者。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當你和社會紐帶斷裂時,孤獨感會讓你品嘗搭配絕望的滋味。人口問題影響的不僅僅是中國的政治和經濟,還有社會會如何對待老人的倫理問題,以及每個人都將面對的晚年生活。人口是一個國家的命運。
讓人擔憂的是,老齡化和少子化明明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活,但面對那些本該讓人觸目驚心的數據,太多人過于麻木。面對理性的分析和警告,幾乎都視而不見。而類似于《是誰殺死了二十二歲的中國女人》這樣的文章卻刷爆了朋友圈。這些文章把女人戀愛、結婚、生孩子可能遇到的極端事件(戀愛遇渣男、婚姻遇出軌、婆婆強逼生二孩等等)都拼湊在一起時,就會誕生一篇篇爆文,然后下面最高贊的留言是年輕女孩各種不敢結婚不敢生孩子。這些文章會讓你覺得結婚生子很恐怖,他們會給你講述35歲的女人走遍世界各地活得很精彩的故事,他們還會告訴你人生的任何階段都可以用來逐夢和體驗未知。但他們沒有告訴你,結婚生子也可能會過上充實又幸福的生活;他們更不會告訴你,你的父母正在不斷老去。
哈佛一項歷時76年的研究早就告訴了一個關于幸福生活的結論:一旦基本的物質需求被滿足,財富就幫不上什么忙了,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親密關系。50歲時對自己的親密關系最滿意的人,80歲時最健康,良好的親密關系能緩沖在衰老過程中遇到的坎坷。尤其是在80歲之后,如果你依然可以感到自己有可以依賴的人,那么你就能擁有更健康的大腦和更幸福的生活。
無論你結不結婚,生不生孩子,你都可以避免一部分的麻煩,但也都會帶來另一部分新的麻煩。這篇文章并不是勸你違背自己的意愿隨便找一個人共度余生,結婚生子。只是看到了太多關于不要戀愛,不要結婚,不要生孩子,不然會很慘的言論。我曾在朋友圈看到過一位女性公眾號的作者說,自己公眾號閱讀量高的文章基本都是這三類。
所以我想告訴你,如果你真的不戀愛不結婚不生孩子,未來可能會遇到怎樣的問題,而選擇權永遠在你手上。但正如NHK在《無緣社會》這部記錄的最后,以旁白的形式說了這樣一段話:人正是處在各種聯系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使命,才能生存下去的。要有需要自己的人,有需要自己的位置。如果我推測的沒錯的話,三十年后社會的主流聲音又將是號召戀愛、結婚、生孩子。
因為人類就是這樣的物種:絕大多數人都對理性的分析和抽象的數據視而不見,只有當戰爭、災難和各種各樣的苦難真的降臨時,公眾才會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然后用一代人的不幸,去換取下一代人的覺醒。
最后,如果你做好了要孤獨終老的準備,那我給你的最后一個建議是:多健身,多賺點錢,不然你的晚年會很慘。
更多精彩養老資訊,歡迎關注養老天地www.7896131.cn
來源于《搜狐》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