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一個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必要條件,養老問題則是當前我國最重要的社會熱點之一。健康與養老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頭連接民生福祉,一頭連接經濟社會發展,已成為我國又一個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近年來,六盤水市委、市政府在大力提升“中國涼都”品牌的同時,提出了建設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標,加快“醫養結合”型的養老護理模式發展,充分滿足不同群體養老需求,但目前各醫療機構開展的醫養聯合體服務尚在起步階段、醫養結合服務優質資源少、優質醫療資源無法滿足居家、社區、機構養老需求,在市政協八屆三次會議期間,政協委員在積極建言獻策中找到了答案。
現狀:多元化養老服務模式已形成
冬日的鐘山區白鶴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到處呈現一派喜慶溫暖的場景,房內完善的設施、空調、電視、熱水器和衛生間應有盡有。一樓大廳內老人們圍坐在火爐邊看電視、聊天,到處呈現出其樂融融的景象。
已經80多歲的吳大爺告訴記者,兒女們忙著工作分不開身,把他送到養老服務中心,在這里他很高興。“到點有工作人員送飯吃,衣服臟了有人洗,還有一群年紀相當的老年人在一起有說有笑,時間過得快。”吳大爺樂呵呵地說。
記者看到,這里居住環境優越,老人活動設施一應俱全,環境優美、有專人護理、搭配合理營養餐、定期醫生坐診……老人們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的愿望。
鐘山區白鶴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只是六盤水養老服務模式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六盤水市已基本建成“以居家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以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全市共有能提供全日制托養服務的養老機構103家,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和日間照料中心96家,農村幸福院290家,各類養老床位14606張。50個醫療衛生服務機構與養老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二級以上醫院32家,13家開設老年病科,均為老年人開設綠色通道,鄉鎮衛生院加強了對農村幸福院的巡診服務力度,全市護理型床位1476張,占養老總床位的10.1%,全市已組建家庭醫生團隊259個,65歲以上老年人作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重點人群,已簽約170138人。我市在夯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基礎上,發展社區醫養服務模式,建設完善中醫醫療治未病中心、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治末病室,引導中醫醫療和預防保健機構延伸,提供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已基本建成“以居家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以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目前,我市圍繞打造“國際標準旅游休閑度假目的地城市”目標和大健康發展戰略的要求,通過構建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推進醫養結合、農旅養結合,抓好農村養老資源與城市養老資源的統籌、公辦養老資源與民辦養老資源的統籌、普通型養老資源與護理型養老資源的統籌,推動候鳥式養老、護理式養老、休假式養老、旅游式養老等養老服務類型的發展,力爭到2020年,我市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屆時,全市43.31萬人的老年人口將有更好的去處。
困境:養老服務供需矛盾突出
盡管我市探索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雖然已取得一些成績,但也存在很多不足。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醫療機構開展的醫養聯合體服務尚處在起步階段,市場培育有一個過程,一些服務、保障、醫保政策還跟不上。現行的醫保政策,不能把老人日常養護中產生的人工護理費用、康復治療費用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從而加重了入住老人的經濟負擔,影響入住率。一些優惠扶持政策可操作性不強,難以落實。如關于養老服務項目的土地供應政策規定,對非營利醫養結合機構可采取劃撥方式,優先保障;對營利性醫養結合機構,應以租賃、出讓等有償方式保障用地。“養老院從建院使用至今,一直處于保本盈利狀態。”相關人士說。
其次,醫養結合服務優質資源少,需求與承載力矛盾突出。全市醫養結合機構現有的養老床位大部分為農村敬老院床位,城市養老機構的床位占比遠低于農村,與城市龐大的需求形成較大的反差;而適合寄養中低收入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醫養機構更少,一床難求,且我市尚無一家專業老年護理院。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通常只能提供日間照料服務,大部分養老機構雖然有醫務室和護理人員,但是醫療和護理水平不高。而診療水平高的醫療機構,本身醫療資源十分緊張,使得優質醫療資源無法滿足居家、社區、機構養老需求。社會辦養老機構發展緩慢,還難以起到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中填補空缺的作用。
再次,醫養結合服務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養老機構照顧失能老人工作量大,強度高,同時也缺乏必要的醫療條件,因此養老機構愿意選擇可自理老人,不愿意接收高齡、失能、半失能老人,造成最需要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群被排斥在養老機構之外。且全科醫生較少,家庭醫生簽約的上門服務居家養老模式覆蓋不足。養老機構護理人員勞動強度大,薪酬待遇過低,社會認可度不高和工作環境差等原因,難以引進高水平管理和醫護人員,就連普通生活照料工作人員也流失嚴重,專業護理人員缺口大。
聲音:推動醫養服務深度融合
針對我市探索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存在的現狀,市政協委員黃玉認為,要完善頂層設計,推動醫養服務深度融合。借鑒青島市醫養結合長期護理醫療保險制度經驗(如“家護”和“老護”由護理保險基金支付96%,患有自付4%,“專護”由基金支付90%,自付10%),將醫保支持政策引入養老服務業,通過將需要中長期專業護理、康復、診療的養老對象納入醫保范疇,統籌基本養老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基本醫療保險以及商業保險等多方資源,破解制度藩籬,推進醫養結合良性循環發展。研究制定六盤水市社會養老機構設立相關辦法,設立支持醫養發展的投資引導基金,搭建平臺,協調解決諸如土地使用、一照多址、人員待遇等扶持政策難以落地的問題,引導社會資本加速進入醫養服務領域。制定我市行業管理規范性文件,明確社會辦醫養型養老機構的性質地位、各方權利義務等。
搭建平臺,推進醫養結合機構建設發展。充分利用現有醫療衛生資源,鼓勵醫院將閑置資源改造成康復醫療機構或增加老年病科床位,開展醫療專護病房試點建設,待取得成熟經驗后推廣。要結合城鄉發展規劃,統籌布局建設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農村養老互助幸福院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并配備健康小屋、康復室等,鼓勵部分非建制鄉鎮衛生院積極開展養老服務,提高醫療資源機構養老配置能力,筑牢醫養結合基礎;不具備條件的老居民區,按照就近原則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契約合作機制;鼓勵新開發住宅配套建設醫養融合服務設施,為社區老人提供完備的醫養融合服務。
探索醫養結合新模式,提升服務能力。探索推進以各級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建立長效合作關系為依托的合作模式,重點鼓勵提供老年護理院發展或轉型,構建成立”老年病醫院+護理院+養老院+家庭“護理模式,全方位服務。通過醫療機構在養老機構內設置分支機構、養老機構在內部設置醫療機構、基層醫療機構上門服務等方式,完善醫養服務結構,提升醫養結合機構服務能力。強化醫養結合人才支撐。研究制定我市養老護理的行業標準、用工規范,建立行業工資指導價。聯合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增設與老年養老服務相關的護理、康復、家政服務等專業,為我市培養老護理專業人才。積極改善養老護理服務人員的工作條件,穩步提升服務人員的工資福利,逐步引導養老護理隊伍向專業化和年輕化轉型,從而緩解專業護理人員短缺的問題。
更多貴陽地區精彩養老資訊,歡迎關注貴陽養老天地網http://gy.yanglaotiandi.com/
來源于《六盤水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