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屆清華養老產業高端論壇在京舉辦。“新時代,全新機遇;新起點,全新視野”是論壇的關注焦點。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為民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借助大數據平臺推動智慧養老,成為本屆論壇預判的未來大健康養老工作的發展方向。
清華大健康(養老)產業聯盟執行主席袁昕表示,“養老問題不能單靠政府主導的養老事業來解決,必須納入一切相關社會資源,大力發展養老產業,建立起政府、企業、個人協同合作的通道。”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吳玉韶表示,在全社會開展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有利于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良好氛圍,激發全社會增強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主動性、針對性、自覺性,對于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的老齡工作大格局,確保我國老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生存狀態、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健康的需求不斷增加。人民群眾不僅要長壽,還要在健康的條件下長壽。
中國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會會長劉維林在“新形勢下推進醫養結合的若干思考”主旨報告中指出,“新時代的醫養結合,不僅僅是一種養老服務模式和機制,更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實現健康老齡化的重要內容,是當前破解養老難題,增加老年人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徑。”
劉維林從五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思考:
思考一:樹立大健康理念,在更大的視野中理解和把握醫養結合。醫養結合是在全民追求健康,圍繞健康養老需求的背景下提出的,醫不等于醫療,也不僅僅是醫療衛生,而應該是大健康的醫,應該是康養結合,是綜合性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所以,維護老年人健康功能需要立足生命全周期,從疾病預防、健康管理、健康知識傳播、健康體驗,到醫療、康復、護理、安寧療護,全過程、全鏈條地給予老年人健康支持。
思考二:把居家生活老年人的健康促進作為重點。居家養老健康服務模式能減輕慢性病人壓床經濟負擔,加快醫院病床周轉,減少醫療衛生資源浪費。對居家生活老年人而言,這一模式更符合其心理和情感需求。因此,針對居家生活老年人急需的醫、養、護和心理慰藉等服務需求,對他們的健康進行支持和保障,探索并建立一個完善的居家養老健康服務體系是破解我國日趨尖銳的養老服務難題,提高居家生活老年人生命、生活質量的重要出路,也是促進健康老齡化的重中之重。
思考三:醫療衛生資源力量切實下沉。首先要把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做實做強。在保證基本醫療服務前提下,拓展服務范圍,建立家庭病床、開展上門服務、實行健康管理,主動適應并不斷滿足居家老年人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需求。其次是完善分級診療制度,這樣資源才能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三是以醫聯體建設為突破口,破除財政投入、醫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壁壘,吸引二級以上公立醫院的技術骨干和管理人才資源下沉基層,補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軟件”的短板。
思考四:積極發揮中醫藥在健康養老中的優勢,在治“未病”上下功夫。面對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快的趨勢,中醫藥所具備的醫療、預防、保健等價值,與醫養結合的內涵相吻合,中醫藥所具備的簡單、便捷、廉價等優勢,易被老年人認同和接受。博大精深的中醫哲學注重治未病,通過調和陰陽、調暢情志、食療養生等全方面綜合調治,做到“未老先防”、“未老先養”,在改善老年人健康狀況、延緩衰老、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思考五:不斷深化改革,突破難點,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醫養結合牽涉面比較廣,涉及部門比較多,既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重點突破。以居家醫療衛生服務為例,存在基層醫務人員力量不足、上門服務動力不足、社會力量參與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很具體,但要解決卻不那么簡單。需要有系統解決的思維,改革的思維,協調諸多政府部門,充分調動社會力量,運用市場機制、激勵機制解決。
更多精彩養老資訊,歡迎關注養老天地www.7896131.cn
來源于《新華網》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