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著名經濟學家李迅雷老師,和中泰證券研究所做了一個關于中國人口趨勢的報告,其中的數字觸目驚心。主要有這幾方面結論。
第一,最快10年后,我國人口將呈現負增長,2024年印度人口將超越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第二,2年后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2050年后,中國的老齡化程度接近日本,注意這不是說的現在的日本,而是2050年的日本,也就是說將在2037年左右接近現在的日本,然后只用13年,就迅速追平日本的老齡化水平。所以顯然的老齡化程度更快。趨勢更猛。
第三,結婚率繼續下降,光棍越來越多,性別比重失調,據說現在已經是男性多出了4000萬人。現如今25-29歲這個年齡段的光棍人數最多。
第四,青少年人口大幅減少。未來5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將每年減少300萬以上,在2028年-2039年間,年均減少數量將超千萬。
第五,二胎政策沒有用,只是脈沖式的影響了一下,很快將重新下降,五年內新生人口數量就會跌破1300萬。
第六,觀念上的轉變很可怕,學歷越高的女性,生育的意愿越低,初中學歷是千分之51,而研究生學歷只有千分之48。
這些數據觸目驚心,雖然早就知道,即將駛入老齡化社會,但是還是沒想到,老去的速度如此之快。有人甚至認為,人少一點不是壞事,但得分是什么人口,如果同比例減少,或者老年人口比例減少,肯定不是壞事,但問題是現在是老年人口增加,在人力資源上,一直把年輕人視為資源,而把老年人視為負擔,年輕人是創造財富的,而老年人則是消耗財富的,分界線就是退休的時間點,雖然已經要把這個時間從60歲提高到65歲,但顯然也是不足以阻擋老齡化的趨勢。而且問題可能比預想的還要嚴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水平的進步,人將越來越長壽,而另一方面,社會越發達,知識層次越高,大家生育的欲望就越低,所以李迅雷老師的數據,雖然已經很嚇人了,但也只是站在現在的時間點去展望未來,很可能未來的問題比現在要更恐怖,甚至大幅超越預期。
人口紅利變成人口負擔,會帶來這么幾個影響。
首先,經濟減速是必然,日本就是的榜樣,老齡化社會之后,日本幾乎就停止增長,失去的10年,20年,現在進入失去的30年,日本仍然沒有任何起色,而這個起始點就是從91年,也就是人口老齡化疊加資產泡沫破裂開始的。
其次,社會負擔加重,有一個指標叫做社會撫養比,說的是勞動人口,供養非勞動人口。現在大概是3:1,也就是3個年輕人,養一個老年人還有孩子,到了2050年,很可能變成1.3:1,也就是說,你賺來的錢,基本上一半都要用于撫養老年人和孩子。其實現在東北地區已經出現了這樣的數據,但還只是個別現象,而廣東的年輕人口較多,基本7-8個人養一個老年人,當然到時候,現在的年輕人,就是被撫養的老年人,而承擔這個巨大負擔的,正是現在2010年之后出生的孩子們。至少這兩代人,都是比較麻煩的。
第三,養老問題突出,421的家庭結構下,家庭養老非常困難,先不說錢的問題,就單單是精力,恐怕一對子女,也很難負擔4個老人的養老。時間上就應付不來,而社會養老是必然選擇,但現在養老院的床位,每千人只有30張,資源非常稀缺。公立養老院,要排隊幾十年,而私立養老院的收費標準,無一例外的都高于老人的退休金,有的甚至高出一倍。所以未來炒養老院的床位,可能比現在炒房還要瘋狂。
第四,養老金到時候肯定是不夠用的,即便是現在,已經有三分之二的省份,養老金是不夠發的,需要轉移支付才能完成。也就是富裕的地方,人口年輕的地方,要抽出錢去給貧窮落后,人口流出的地方。現在也還能糊弄的過去,但是未來是鐵定不夠用的,等富裕的地方,自己手頭都很緊張的時候,就再也沒有轉移支付的能力,貧窮的地方,就將無以為繼。
那么有沒有破解之道呢?只能寄希望于科技的進步,創造更多的效率,比如人工智能和大型機械化的引入,從生產力上來替代人工,這個可能性也是很大的。10年之內有望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但是現在最麻煩的是需求,老年人需求不足,這個用人工智能,恐怕短期內還解決不了。也就是說你生產出來再多的東西,也沒人用。而且歐美日,也進入了老齡化,主要市場都將面臨消費不足的困局,出口也很難帶動財富創造。這才是真正的難題。除非能完成飛躍,讓機器人產生類似于人類一樣的消費能力。老齡化的困局才有可能真正解決。但到時候,就像今日簡史的書里描繪的一樣,絕大部分人也就只能像寵物一樣的活著。
這都是宏觀上該考慮的問題,而微觀上作為個體,就是要提醒大家,多存點錢。多為養老留點積蓄,孩子們的社會壓力極大,他們很難指望。養老金也肯定是不夠用的,如果這時候手里再沒有錢,甚至還有一堆負債,那就會很悲慘。而且為了破局老齡化,這10年國家必將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所以這是個悖論,可能意味著很多人會因此而提前失去工作。這個風險也不得不防。至少簡單的體力勞動,不怎么與人交往的,運算類統計類工作,可能都會被替代。這個事情也要提前做好準備。否則可能會措手不及。
更多杭州地區精彩養老資訊,歡迎關注杭州養老天地網
http://hz.yanglaotiandi.com/
來源于《齊俊杰看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