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發浪潮”奔涌來襲。如何讓老人度過一個安穩幸福的晚年,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話題和今年兩會討論的重點之一。截至去年底,我國老年人口已達1.94億,占總人口14.3%。今年,老年人口將突破2億大關。如此龐大的老年群體,如何滿足他們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成為老齡社會亟須破解的難題。
老年人的需求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基本生活需求,即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這是最基本的需求;二是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即老有所學、老有所樂,這是較高層次的需求;三是價值尊嚴和參與、實現的需求,即老有所為,繼續參與社會,實現個人價值,這是最高層次的需求。對于如何保障這些需求,國家法律中有明確的規定,在其中,精神慰藉應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早在20 世紀70 年代,“社會支持”就被提出。老年人的社會支持主要來源于個體和組織兩個方面,個體方面主要是家庭、朋友和鄰居的支持,組織方面主要是社區支持。老年人獲得的社會支持對其心理健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在物質條件日益改善的今天,多數老人的溫飽問題都已基本解決,贍養老人更需要傾向精神層面,更多地關注老人的心理健康。孤獨比貧困更可怕,老人在得到富足的物質生活后,更注重精神需求,更向往家人親情相伴。目前,我國正在建立和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無論老人是選擇在家,還是選擇在社區,抑或是入住養老機構,對老人們來說,享受服務只是滿足基本生活需求,最重要的是要“養心”,每天有愉悅的心情,這才是他們最想擁有的。不讓親情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淡薄,我們每個人都應從自身做起,無論多忙,都要記得多抽時間陪陪父母。
養老是個心靈工程,需要全社會每個成員用心去“建設”。
更多精彩養老頭條新聞,歡迎關注養老天地www.7896131.cn
來源于《陜西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