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康調研報告:超七成養老機構護理人員不足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養老服務供給體系建設日益受到各方關注。同時伴隨家庭結構核心化、少子化,加之日益加快的人口遷移流動,家庭在養老服務供給能力方面被大大削弱,日益增加的老年群體對社會養老服務的需求迅速增長。其中,機構養老模式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化的養老服務,在養老服務中具有專業化、支撐性的作用。
近日,泰康保險集團發布了《我國典型地區養老服務機構從業人員服務能力調研報告》,報告顯示,與巨大的養老服務需求相比,我國機構養老服務仍然存在發展滯后、結構失衡等諸多問題,特別是機構的經營管理能力、服務能力都面臨嚴峻挑戰,養老服務從業能力建設亟待加強。
《我國典型地區養老服務機構從業人員服務能力調研報告》共計選取了22個省份中的27個城市開展調研,調查的養老照護服務機構充分覆蓋了各種性質、類型和規模的養老服務機構,包括了敬老院、養老院、福利院,從規模水平來看,包括了50張床以下、50-199張床、200-299張床、300張床及以上幾種類型。在抽取的每一家機構中,按照一定比例,調查了養老機構管理人員如院長、副院長、中層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如醫生、護士。
調研報告顯示了幾大現象:第一,在調查的養老機構中,基本服務得到普遍開展。按照民政部2017年12月29日頒布的《養老機構服務質量管理規范》的要求,普遍開展了生活照料、膳食服務、清潔衛生、洗滌等向服務,其中生活照料服務是最主要的服務內容,占比達到了97.3%;而提供清潔衛生服務以及提供膳食服務所占比例分別為95.7%和95.2%。相比較而言,安寧服務和向社區輻射延展的居家和社區服務比例較低,開展率低于50%。
第二,機構人員總數、醫生、護士、養老護理員、社工、健康管理師、心理咨詢師、護士、養老護理員、營養師、康復輔具技師、其他員工的實際人數、理想人數的比較中,養老機構普遍存在需要人員總數普遍高于實際配置數的問題,涵蓋了護理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等所有職種。73.9%養老機構反應存在護理人力不足,回答不缺少員工僅占9.4%。特別是在專業人才、護理員、年輕員工及醫療護理人員等方面普遍存在人力不足。多數養老機構反應招聘員工困難,且人員普遍存在高流動現象,人力較為穩定的養老機構不足15%。
第三,養老機構護理員的年齡普遍偏大,回答護理員平均年齡在40歲及以上的人數占到85%,其中回答護理員平均年齡在50歲及以上者占到48.9%,院長普遍希望能夠聘用到年輕人。院長/副院長在訪談中普遍反應護理員文化程度偏低,素質一般,認為在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總訪談人數的46.1%。訪談中機構院長/副院長普遍希望護理員能持有養老護理員證書,希望持證率高于60%的達到46.7%,目前養老護理員實際持證率能達到60%的僅5.6%,其他反映實際持證率更低。機構院長/副院長普遍希望員工的專業化和年輕化,希望員工提升最多的是業務能力和專業水平。
第四,工作強度方面,參與訪談的50%左右的院長/副院長認為機構內工作人員工作強度適中,另外46.3%認為工作強度較大和很大,認為工作人員工作強度較小的僅占5%。院長/副院長訪談結果顯示,機構一名護理人員平均照料失能3-5人,半失能6-8人,自理10-20人,居家4-6位老年人的比例最高。此外,訪談的養老機構中21.1%有穩定的志愿者,11.1%偶爾有志愿者。為機構提供志愿者服務的團隊中,以學生為主,占14.4%,企業、社區組織僅占4.4%,由具體志愿者服務內容以日常簡單服務、文娛、慰問演出、捐贈物品為主,普遍反應缺乏專業志愿服務。
第五,本次調查發現,一半的養老機構沒有明確的職位晉升體系。近20%機構的晉升路徑還不順暢,養老機構人員職業晉升路徑不論從制度建設還是具體的實施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職業培訓方面,本次調查發現養老機構中非常重視職業培訓,過半機構會經常安排培訓。近60%的機構可以偶爾安排公派學習、參觀、交流機會,不安排的公派學習、參觀、交流機會占比僅占15.2%。
第六,受人關注的社會保障與福利待遇方面,有1/3的養老機構沒有為員工購買五險一金;“部分購買”的比例較高,達到了46.2%;“全部購買”的比例最少,占19.6%。在購買了五險一金的養老機構中,42.9%的機構僅僅為“部分員工”購買了五險一金,全部員工購買比例僅占26.1%。在不同規模和類型養老機構進行比較發現,≥300張床的民政直屬養老機構購買五險一金待遇最好,最差的是城鄉敬老院。
第七,對養老機構院長/副院長的調研顯示,養老機構院長/副院長中,男性比女性數量稍多。最小年齡為28歲,最大年齡為74歲,中位數為48歲,養老機構院長/副院長年齡集中在40-59歲。大專或高職畢業及以上學歷占比66.1%;專業背景以具有醫學背景居多,占比23.1%,其次為管理學背景,占比21.5%;57.0%的養老機構院長/副院長中接受過護理、照顧相關專業教育,43.0%未接受過護理、照顧相關專業教育。此外,養老機構院長/副院長已婚(初婚)人數占比91.4%。養老機構院長/副院長中,漢族占絕對比重,為95.2%。中共黨員(含預備)人數最多,占比49.5%。83.3%養老機構院長/副院長沒有宗教信仰的,有宗教信仰的占16.7%,以信仰佛教人員最多。養老機構院長/副院長中,非常健康和比較健康占90%以上。養老機構院長/副院長中,絕大多數都有著融洽的家庭關系。家庭總收入中位數為12萬元。其中家庭收入在10萬以下人員占26.9%,在10-19.9萬有43.5%,在20-29.9萬占比16.7%,在30萬及以上占比12.9%。從業資質。養老機構院長/副院長中,沒有從業資格證書的人員占比為26.3%。有資質的院長/副院長中以養老護理員職業證居多,占比46.2%,其次為具備醫師執業證,占比12.4%。其他類型的從業資格證書中,包括高級政工師證書、經濟師證書、會計證書、養老行業管理資格證書等。養老機構院長/副院長中工作成就感整體水平較高,46.2%選擇工作比較有成就感的,40.9%的人員認為工作很有成就感。訪談機構院長/副院長均認為自己在崗位上發揮了相應作用,主要表現在為老年人及家屬滿意度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提高和機構發展勢頭好,包括機構入住率提高、規模擴大等方面。
此外,院長/副院長每天和每周均超時工作,每日工作時間中位數為10小時。每周工作中位數為6天。調查的養老機構院長/副院長中,認為工作強度比較強、勉強可以接受的與認為工作強度一般的人數接近,分別占比45.7%和45.2%。絕大多數院長/副院長都需要加班工作,且約有一半的被調查院長(49.5%)經常加班,僅7.5%的人員從不加班。被調查的養老機構院長/副院長中,39.2%的人員無工沮喪、焦慮、疲憊等作負面情緒,在因工作造成的負面影響中,以疲憊占比最高,為40.3%。28.5%的人員有失眠,焦慮、壓抑和沮喪的占比分別為17.2%、16.1%和5.4%。養老機構院長/副院長中工作滿意度的占91.4%,對工作不滿意的原因中,選擇薪酬待遇低的人員最多,占比14.5%,其次是因為工作繁重,占比12.4%。
第八,對中層管理者和專業技術人員的調研顯示,162位參與調查養老機構中層管理人員以女性為主,占72.8%;男性占總人數的27.2%。60名養老機構的專業技術人員(包括醫生、護理相關人員、營養師等)中,也以女性為主,占比76.7%,高于中層管理者。中層管理人員平均年齡(41.47歲±10.89)歲,其中45歲以下成員占據最大比例,為61.1%。專業技術人員平均年齡(38.18±15.36)歲,45歲以下成員占75.0%。中層管理者和專業技術人員普遍年輕于院長,相比較專業技術人員更為年輕。中層管理人員大都集中在“本科畢業”、“中專或高中畢業”、“大專或高職畢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分別為35.8%、27.2%、25.9%。中層管理人員中接受護理/照護相關教育的比例為65.4%。其中,醫學教育背景的最多,占比為35.8%。專業技術人員則大都集中在“本科畢業”、“大專或高職畢業”、占比85.0%。專業技術人員接受護理/照護相關教育的人數遠超沒有接受過護理/照護相關教育的人數,接受護理/照護相關教育的人數占比為73.3%,專業技術人員有醫學教育背景的最多,比為68.3%。中層管理人員總體健康狀況良好,非常和比較健康占92.0%,比較和非常不健康所占比例不足1%。專業技術人員健康狀況為比較和非常健康的占96.7%。中層管理人員2人核心家庭比例最大,占29.0%;其次為3人的家庭,比例為25.9%。子女數量中占比最多的為1個子女,占58.0%;最少的為3個子女僅占3.1%。專業技術人員子女數量中占比最多的為1個子女,占比為53.3%。中層管理人員家庭收入水平為11.71萬元/年。家庭收入在5-10萬元的人最多,占30.9%。其次是10-15萬元,占23.5%。
數據顯示,9.6%中層管理者的崗位為入職后第一份工作,之前從事其他工作的占90.4%,多數中層管理人員之前從事不同的工作。訪談中層管理人員僅0.8%認為自己在崗位上沒有優勢,24%認為在目前崗位上最大的優勢是從業時間長,工作經驗豐富。專業技術人員15.9%的崗位為入職后第一份工作,之前從事其他工作的占84.1%,多數專業技術人員之前從事過醫生或者護士工作。專業技術人員選擇該職業主要原因是發展前景、興趣、專業對口。專業技術人員從事養老、護理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環境”,占比為53.3%,其次為以及“個人價值觀”“ 職業發展前景”,比例分別為48.3%和46.7%。
中層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工作能力總體均不錯。中層管理人員認為工作“有成就感,能夠獲得尊重”的占比最大,比例為35.2%,其次為“工作很好,但是目前還不被部分人理解”、“非常有成就感,獲得滿足感,能夠獲得尊重”,占比分別為32.7%和19.8%。專業技術人員認為工作“有成就感,能夠獲得尊重”的占比最大,比例為46.7%,其次為“工作很好,但是目前還不被部分人理解”、“一般,沒有過多想法”,占比均為18.3%。
此外,中層管理人員每周工作天數為6天的占比最高,達到45.7%,其次為每周工作5天,占比38.3%,每周工作7天的比例為16.1%;專業技術人員每周工作天數6天的比例與中層管理者相當,但是工作5天的比例高于中層管理者,但是每周工作7天,占比僅為8.3%。工作強度中,中層管理人員認為工作強度“比較強,勉強可以接受”的占比最高,比例為46.3%,其次為認為工作強度“一般”,比例為43.2%,認為工作強度“非常強,難以接受”的僅占1.2%。專業技術人員認為工作強度“一般”的占比最高,比例為56.6%,其次為認為工作強度“比較強,勉強可以接受”,比例為40.0%。第二,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中層管理人員沒有負面情緒的均占比37.0%,負性情緒中疲憊的占比最高,為38.3%;失眠(24.7%)、壓抑(24.1%)、焦慮(22.8%)作為主要的負性情緒緊隨其后;專業技術人員沒有負面情緒的占比51.7%,負性情緒中疲憊的占比30.0%;壓抑(23.3%)、失眠(18.3%)、焦慮(13.3%)作為主要的負性情緒緊隨其后。
中層管理人員個人年收入為6.55萬元,最小年收入為1萬元,最大為50萬元,中位數為5.00。被訪者個人年收入為“1-5萬”的占比最高,比例為53.7%;其次為個人年收入“5-10萬元”,比例為34.0%。專業技術人員個人年收入為5.19萬元,最小年收入為1萬元,最大為13萬元,中位數為4.00。被訪者個人年收入為“1-5萬”的占比最高,比例為55.0%;其次為個人年收入“5-10萬元”,比例分別為35.0%。收入滿意度方面,中層管理者對收入狀況滿意“一般”的占比最高,比例為51.2%;其次為“比較滿意”比例為30.9%,而感到“非常不滿意”的僅占2.5%。專業技術人員對收入狀況滿意“一般”的占比最高,比例為46.7%;其次為“比較滿意”比例為33.3%,而感到“非常不滿意”的僅占5.0%。中層管理者期望工資水平為“6001-8000元/月”的占比最高,比例為20.4%;其次為“5001-6000元/月”以及“4001-5000元/月”,比例分別為18.5%和16.1%,而期望工資水平在2999元及以下的累積僅占3.7%。
第九,對養老服務機構護理服務人員的調研顯示,男性護理服務人員較少且男性護理服務人員相對較多地分布在東部地區、農村地區、敬老院性質、床位數介于200-299張的養老服務機構中。年輕護理服務人員較少,養老服務機構中,護理服務人員的年齡分布多處于45-59歲,45歲以下的年輕護理服務人員數量相對較少,且相對較多地分布在西部地區、城市地區、福利院性質、床位數超過300張的養老服務機構中。養老服務機構中,護理服務人員的家庭收入多處于6-10萬元、4-6萬元、2-4萬元的范圍內,家庭收入處于2萬元以下的較低收入家庭占比相對較少,占比12.21%;家庭收入處于10萬元以上的較高收入家庭占比也相對較少,占比12.87%。
總體而言,護理服務人員文化程度低,護理服務人員的文化程度大多為初中畢業(37.79%)、小學畢業(26.16%),擁有中專/高中畢業及以上學歷的護理服務人員相對較少。而且接受過護理相關教育的占比較低,占比68.07%,大多數護理服務人員并未接受過護理相關教育。從相關資格證書上看,尚不具備任何相關資格證書的護理服務人員占比最多,占比50.66%;而在具備相關資格證書的護理服務人員中,具備養老護理服務人員職業證的比例最高,占比41.50%,具備其他職業資格證的護理服務人員較少。總體上看,部分護理服務人員對老年疾病護理知識、生命體征觀察知識等養老護理相關專業知識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比較了解的護理服務人員占比42.82%。
護理服務人員的職業前景不明確,就護理服務人員晉升體系而言,多數養老服務機構沒有明確的護理服務人員職位或職稱晉升體系,擁有職位和職稱晉升體系的護理服務人員分別占比34.57%和34.41%;就工作上升空間而言,護理服務人員多認為自身工作沒有上升空間(51.82%)或上升空間不明顯(37.21%)。收入增加是護理服務人員最高的職業期待,占比85.56%;同時,護理服務人員的職業期待不僅集中于收入增加、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險的保障(65.35%)等方面,其對付出得到社會認可(39.93%)、定期組織培訓以提高專業水平(36.96%)等自我提升、自我實現方面也存在著諸多期待。職業培訓程度不足。在養老服務機構的職業培訓狀況上,大多數養老服務機構偶爾安排培訓,占比50.74%,且培訓形式多為單位內向經驗足的護理服務人員學習(幫帶交流)、短期、形式簡單的培訓服務。
護理服務人員的工作強度大,以護理服務人員每日工作時長的分布情況為例,多數護理服務人員每日工作時長在12個小時以上,占比42.74%,護理服務人員面臨著高強度的工作,具體體現在照護老年人數量多為6-10位、工作時間多超過12小時、每周工作天數多為7天、加班頻繁等方面,大多數護理服務人員認為其工作強度比較強,勉強可以接受。護理服務人員的工作原因最多為工資、福利待遇,占比50.74%;其次為個人價值觀影響,占比50.00%。工作環境、就業壓力大、個人性格、職業發展前景等也是護理服務人員從事護理服務工作的重要原因。護理服務人員最主要的工作內容為日常生活照料,占比94.88%。此外,環境衛生保潔(62.79%)、文化娛樂/健身活動(35.31%)、心理咨詢/精神慰藉(34.16%)、醫療護理服務(31.35%)也是護理服務人員的重要工作內容。在看待目前從事的工作方面,多數護理服務人員認為工作有成就感,能夠獲得尊重,占比33.25%;25.74%的護理服務人員認為工作很好,但還不被人理解,缺乏足夠的尊重。
大部分養老服務機構尚未為護理服務人員購買五險一金(49.92%),或是只夠買部分基本社會保險(19.14%),尤其是西部地區、農村地區、養老院性質的養老服務機構。為護理服務人員購買全部五險一金的占比19.22%。機構福利不足,以護理服務人員享受交通補貼為例,89.11%的護理服務人員不享受交通補貼,僅有3.96%的護理服務人員享受機構提供的全部的交通補貼。此外,在養老服務機構提供的福利待遇中,多數護理服務人員不享受養老服務機構提供的用餐補貼、養老服務機構住房福利力度不足、文體活動舉辦頻率低、旅游和學習機會少、不設置糾紛調解機構,護理服務人員對機構福利的整體滿意度較低。
更多精彩養老頭條新聞,歡迎關注養老天地www.7896131.cn
來源于《中國保險報網》
無